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4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聚焦词语“品”英雄“胡兰”精神壮山河[摘要]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刘胡兰》一课为例,聚焦文本,从学科整合融入“红色”基因、知昵“党员”涵义感知革命英雄精神、从点到面走进英雄人物及英雄群体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革命精神,实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价值的延伸,传承“红色”文化。[关键词]学科整合触文生情英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如何引领学生把教材中出现的“王二小、刘胡兰、小雨来、小嘎子”等英雄人物立为标杆,作为榜样,是每一位教师的重大责任。基于统编版教材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将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刘胡兰》一课为例,从以下五个方面浅谈如何紧密结合教材进行整合,在聚焦语言的过程中,品味“胡兰”精神。一、传承“红色”文化,学科整合融入“红色”基因学校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教材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授课之前,我们梳理了教材内可供挖掘的红色因子,除语文教材外,“刘胡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第二讲“一心跟着共产党”中也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在这一讲中,除了“刘胡兰”的故事,还按年代顺序讲述了八位优秀共产党员和一个英雄抗疫群体的英雄事迹。因此,将语文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整合,借助丰富的教材、鲜活的故事,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党的光辉形象,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刘胡兰”为引,将“红色”文化与课本、学科深度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一个革命英雄人物的魅力,在课后迁移中以身边的“共产党员”为例,从时空融合上深化“优秀党员个人和群体”的幅度,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进行过渡,打破学科界线,在儿童心里播下爱国的种子。二、知晓“党员”涵义,初步感知革命英雄精神《刘胡兰》这篇课文二十年后重新回归教材,并作为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和《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文章,共同组成本单元。这一单元以“革命先辈”为主题,课文讲述了刘胡兰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毫不屈服,顽强斗争,最后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展现了刘胡兰面对残1吴玉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编写设计及教学建议》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