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3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文”即语言形式,“道”是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在语文课程标准层面的具体体现是将“政治思想教育”与“听说读写”训练两者统一,使得二者互相促进,相捕相成。统编小学语文的革命文化类课文承载着独特的红色敦育价值,教师要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统一,以学生为本,守正创新,既要让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又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浸润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未来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好少年。关键词:文道统一:红色基因:革命文化: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类课文就肩负着浸润革命传统文化的使命,它既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载体,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教师进行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时,不仅要把握文本特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能力,也要让语言蕴含的红色基因植根于学生内心,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以此实现“文道统一”。基于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如下探索。一、审视:剖析现状,立足师生实际(一)教师教学有差异教学时,教师难以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一是侧重“工具性”,过分强调知识能力训练,缺乏人文性、思想性;二是侧重“人文性”,过于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讲解,将语文课程异化为德育课,而忽略语文的“工具性”。此外,教师还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教授,忽略教材延伸出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对课程资源的统整。(二)学生认知有距离革命文化类课文所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久远,所述内容与当下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差较大,所以学生对课文中常出现的“根据地”“游击战”等词一知半解,且不易走进人物内心,无法全面、立体地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灯光》中反复提到的“电灯”,学生虽然知道“电灯”这一事物,却不知“电灯”承载的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学生对人物革命精神的认知程度较为片面、肤浅,难以产生真正的价值认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