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3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体验革命文化作品,形塑创造性人格【摘要】挖掘革命文化作品中的符合创造的一般性规律的因素,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正确理解教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设计教学情境体验人物坚强的意志:引导学生与作品“共情”,体验伟大情感;追求知行合一形成积极的个性意识。帮助他们形塑创造性人格,从而实现苹命文化作品育人的新任务。【关键词】苹命文化创造性人格语文教学【正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突出强调三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对于革命文化的选材和教学也有明确要求。“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以新颖的、生动的、活泼的、多样的方式呈现,既可以集中呈现、正面引领,也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和渗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鉴于以往对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作品的标签化、简单化甚至是“灌输式”处理方式的弊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革命文化作品。正如党和国家的创立,每一步都是在创新、创造,走前人未走之路,成绩前人未有之伟业。我们也需要挖掘革命文化作品中的符合创造的一般性规律的因素,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帮助他们形塑创造性人格,从而实现革命文化作品育人的新任务。一、正确理解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学习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提出“学习的习惯化”这样一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是智力与能力发展的过程。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文本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刚毅的性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在进行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设计时,有时觉得难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主要问题不在教材上,而在于教师是否认为学习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就是学习的全过程。其实,教材只是支持预期学习结果的一种资源。“教材既不是地图,也不是行程安排,而是在一个有明确目标的旅行中支持作用的旅游手册。”教师的工作不是灌输教材内容,而是学会使用教材来协助完成目标。《军神》中的刘伯承,在完全没有打麻醉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一共动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