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读已结束,还剩4页,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 版权声明
THE END
深化语言学习,传承革命精神一文道统一在革命文化单元的整体教学实践【辅妻】新课标阐述革命文化内容较多,体现了革命文化教有的重要性。本文基于第三学段苹命文化主题单元编排之特点,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实施任务驱动学习,融语言学习与革命文化教育为一体,实现文道统一。【关健诃】革命文化单元文道统一整体教学一、文道统一: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课程目标之“核心素养内涵”第一条,指明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0检索新课标,全文有14次提“革命文化”,49处呈现包涵“革命”的关键词:革命前辈、革命先烈、革命故事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35篇,约占总量的11%(据陈先云先生统计),体现了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思想性强、情感丰富,并不好教,往往两极分化。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学时易形成“以文为主”或“以道为主”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既然分化不可取,不妨兼顾而为之。叶圣陶先生主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实践证明,“文道统一”是有效方略:“文”指语文实践,“道”指革命文化。即在革命文化学习时注意双线交织,将语文文字和革命文化视为互为交织的明线和暗线,引导学生在经历语言实践中学习革命故事,感受革命英雄形象,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教育贯彻文道统一,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文道统一符合作家作文的表达本色。南朝刘勰、宋代周敦颐、元代郝经等学者对此都有论述,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云:“文所以载道也…犹车所以载物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其次,文道统一契合了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再次,也吻合了小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基于语言,学习内容,内化涵养,实践应用。二、内容重构:革命文化单元的整体设计革命文化教育体现一以贯之的编排特点:一、二、三年级是单篇课文镶嵌式,篇篇
暂无评论内容